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蒙红山嘴边境灰旱獭肠道寄生虫初探
刘戈, 张晖, 吉格尔·卡买勒, 白岑, 张兆冠, 孟永文, 贾丽, 王东胜, 尹达, 尹小平
摘要123)      PDF (927KB)(420)   
目的 为了解和防控灰旱獭导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中国-蒙古国边境(中蒙边境)两国间的传播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2019年在中蒙红山嘴口岸边境线区用巡查、布套等方法采集灰旱獭,研究其消化道寄生虫的分布、流行特点。取虫体用苏木素染色、脱水、二甲苯透明固定石蜡包埋进行种类鉴定。 结果 在50只灰旱獭肠道中发现立式副裸头绦虫、光滑贝蛔虫2种虫体,总感染率为84.00%,检出虫体321条,感染强度为2~80,并观察到灰旱獭排出绦虫节片及粪便中检出虫卵的现象,其感染范围分布于中蒙红山嘴整个边境区。 结论 首次在中蒙红山嘴边境区灰旱獭肠道发现立式副裸头绦虫和光滑贝蛔虫2种寄生虫病原体,为防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中蒙边境区国际间的扩散传播及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2022, 33 (2): 301-30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26
准噶尔中蒙边境区首次发现长尾黄鼠皮蝇蛆及寄生蝇预警监控
刘戈, 张晖, 尹小平, 吉格尔·卡买勒, 库君涛, 孟永文, 张兆冠, 白岑, 马超军, 张晖
摘要473)      PDF (3110KB)(997)   
目的 了解准噶尔中国-蒙古国(中蒙)边境区鼠类皮蝇蛆感染特点,为防控人兽共患蝇蛆病传播提供依据。 方法 2019-2020年在准噶尔中蒙口岸边境线区用一日弓形夹法捕鼠,检查并采集体内外寄生虫,用形态学方法鉴定皮蝇蛆幼虫,分析长尾黄鼠皮蝇蛆病流行特点及风险预警。 结果 在中蒙红山嘴、塔克什肯边境线区,339只鼠类中有49只感染皮蝇蛆,其中21只红背䶄中有2只感染皮蝇1龄幼虫,感染率为9.52%;318只长尾黄鼠中有47只感染皮蝇蛆,感染率为14.78%。在长尾黄鼠体表采集各期蝇幼虫102只,感染强度为2.17。皮蝇蛆在6月出现,7-8月为侵袭高峰,9月末消失。皮蝇蛆主要寄生于宿主腹部和四肢根部,少数在背部皮下。感染长尾黄鼠蝇蛆病原鉴定为双翅目皮蝇科狂皮蝇属平颜狂皮蝇( Oestroderma schubini)的3龄幼虫。 结论 在准噶尔中蒙边境线区首次发现长尾黄鼠皮蝇蛆病,对监控人兽共患蝇蛆病及致病蝇种传播风险预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1, 32 (5): 624-62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23
DNA条形码技术在蚤类鉴定中的应用
尹小平, 刘戈, 王安东, 颜彬, 白岑, 田延河, 张兆冠, 赵姗姗, 王远志
摘要308)      PDF (856KB)(963)   
目的 以中国-哈萨克斯坦(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地区常见蚤种为研究对象,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方法 2017年5月在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地区采集鼠体表寄生蚤,形态学鉴定完毕后提取DNA,使用PCR方法扩增线粒体COⅠ并测序。将测序结果利用BLAST分析,使用MAGE 6.0软件构建分子进化树。 结果 长吻角头蚤和猫栉首蚤指名亚种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100%相符,并首次在国际上报道臀突客蚤和秃病蚤指名亚种的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4种蚤类分子生物学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相吻合,中哈边境地区的4种蚤类与国外的蚤类有着高度相似性。 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对蚤类进行有效的种类鉴定,为口岸快速准确地识别宿主和外来医学媒介生物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19, 30 (5): 561-56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5.019
中哈边境病媒生物及携带病原体入侵的监控探讨
尹小平, 刘戈, 郑常东, 白岑, 张兆冠, 李焱, 刘勇, 伍江, 程天立, 杨树兵, 巴特尔, 王远志
摘要315)      PDF (767KB)(931)   
目的 掌握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中哈边境)病媒生物种类及携带病原体入侵状况,为识别和防范外来物种及疫情跨境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9-2018年,在中哈边境创建5道病媒生物监控防线,在口岸通道中截获、采集宿主动物及体表游离的病媒生物,经形态学、血清学、PCR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及病原体检测筛查,对阳性产物克隆后测序、DNAMan与BLAST分析。 结果 在口岸出入境通道第1道监控防线中截获入侵病媒生物及动物尸体66批27种,其中鼠类11批2科3属5种11只,蚤类4批2科3属3种265匹,蜱类3批2科3属3种241只,蜚蠊类2批2种14只,野生动物类普通蝙蝠1批1只、沙狐1批1只,禽类(鸡、鸭、鸽子)及小型动物类等37批39只;大型动物类羊、骆驼及其牛骨、动物皮、脏器、尸体类7批7种。在第1、2、3道防线中,监测到病媒生物跨境入侵后形成入侵新种、形成种群、构成威胁、造成经济损失。在第4道中哈边境线采获两国间共有的小型哺乳动物、蚤、蜱27种,已分别从6种鼠类中检出8种病原体,5种蚤中检出4种病原体,2种蜱类中检出3种病原体,共计在4种宿主中检出13种病原体546份阳性样品。 结论 掌握了中哈两国边境地区共有的媒介种类及携带的病原体,为进一步监控其跨境传播提供了依据。
2019, 30 (4): 458-46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4.026
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阿拉山口地区小兽携带汉坦病毒调查
尹小平, 宋峰林, 赵姗姗, 田延河, 巴特尔, 程天立, 张江国, 高玉峰
摘要288)      PDF (842KB)(1062)   
目的 了解中国-哈萨克斯坦(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口岸地区捕获小兽携带汉坦病毒(HV)情况,为该地区对HV感染流行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1-11月采用夹捕法和弓形夹法在中哈边境铁路沿线区域捕获小兽,随机选取95份小兽肺组织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DNA。采用HV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并利用MEGA 6.0软件构建分子遗传进化树。 结果 95份小兽样本经PCR检测及测序发现阳性样本24份(其中大沙鼠11份,红尾沙鼠、子午沙鼠和柽柳沙鼠各4份,灰仓鼠1份),阳性率为25.26%。经DNAman比对分析发现5个不同HV基因型,同源性为98.41%;BLAST序列分析均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登录的汉城型汉坦病毒(SEOV)的同源性达98.09%~98.33%。遗传进化树显示,与汉城型DPRK08聚为一支。 结论 中哈边境阿拉山口铁路沿线区域首次在大沙鼠、红尾沙鼠、子午沙鼠、柽柳沙鼠和灰仓鼠中检测出SEOV,证实该地区有5种鼠类携带感染HV。
2018, 29 (1): 38-4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10
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阿拉山口口岸鼠体蚤及游离蜱感染巴尔通体调查
尹小平, 赵姗姗, 田延河, 巴特, 张江国, 程天利, 王远志
摘要368)      PDF (584KB)(904)   
目的 对中国-哈萨克斯坦(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口岸地区捕获的野生鼠类体表寄生蚤与游离蜱进行巴尔通体核酸检测,为该地区鼠传疾病提供风险预警和依据。 方法 于2016年1-9月采集鼠类体表蚤及游离蜱,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蚤类全基因组,采用PCR扩增巴尔通体 gltAITSribC基因,阳性产物进行Blast分析,利用Mega 6.0软件构建分子遗传进化树。 结果 共采集蚤2 139匹,隶属于6属7种,其中臀突客蚤为优势蚤种;采集游离蜱243只,均为亚洲璃眼蜱。其中臀突客蚤、叶状切唇蚤突高亚种和后弯怪蚤均检测到巴尔通体DNA片段,蜱中未检测到巴尔通体阳性片段。通过测序得到3株不同基因的巴尔通体序列, gltAITSribC的DNAman同源性分别为93.61%、52.54%和86.72%。Blast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与 Bartonella sp.AL01、02、04相同。 结论 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口岸地区3种鼠体寄生蚤均携带巴尔通体。
2017, 28 (4): 350-35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4.011
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虎鼬体表寄生物及鼠疫染疫调查研究
尹小平, 赵姗姗, 田延河, 巴特, 张江国, 程天利, 王远志
摘要297)      PDF (358KB)(718)   
目的 了解中国-哈萨克斯坦(中哈)边境地区虎鼬体表寄生物的种群构成及鼠疫染疫情况。 方法 2007-2016年在中哈边境口岸城区、郊区、野外及中哈边境两翼的荒漠戈壁区捕获虎鼬,采集体表寄生物进行形态学鉴定分类,并进行鼠疫血清学检测。 结果 共捕获虎鼬14只,采集蜱2科4属4种615只,有短垫血蜱、雷氏硬蜱、血红扇头蜱和特突钝缘蜱,其中短垫血蜱为优势蜱种,特突钝缘蜱为首次采集;采集蚤2科4属4种284匹,有臀突客蚤、长吻角头蚤、秃病蚤指名亚种和人蚤,人蚤为该口岸新纪录种。虎鼬鼠疫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虎鼬体表寄生物种类较多,多样性丰富,具有鼠疫流行病学意义,应进一步监测染疫情况。
2017, 28 (3): 274-27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3.020
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阿拉山口口岸地区凶小库蚊中首次检测到沃尔巴克氏体
尹小平, 王安东, 田延河, 巴特, 张江国, 梁臻
摘要361)      PDF (752KB)(941)   

目的 调查中国-哈萨克斯坦(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口岸地区优势蚊种凶小库蚊携带沃尔巴克氏体情况及其基因型,为防控蚊媒传播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4-10月,在中哈边境一区、二区、阿拉山口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利用诱蚊灯和挥网法采集蚊虫,PCR扩增沃尔巴克氏体wsp基因,测序后进行Blast分析,利用Mega 6.0软件构建分子遗传进化树。结果 凶小库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阳性率为3.33%(2/60);wsp基因遗传进化树显示,沃尔巴克氏体wsp基因序列属于A(wAlbA)和B(wAlbB)2个超级基因组。结论 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首次检测到凶小库蚊携带沃尔巴克氏体,其基因型为wAlbA和wAlbB型,为应用沃尔巴克氏体通过种群替换阻断蚊媒疾病的传播等防控技术提供了基础资料。

2017, 28 (2): 117-11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05
阿拉山口口岸地区多房棘球蚴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基1基因序列分析
尹小平, 王安东, 田延河, 梁臻, 巴特, 张江国
摘要256)      PDF (957KB)(567)   

目的 分析阿拉山口口岸多房棘球蚴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基1(ND1)基因序列。方法 使用ND1基因Cest引物对2014年捕获鼠类进行多房棘球蚴初筛,对阳性样品扩增ND1基因全长序列,利用Blast分析序列同源性、Mega 6.0软件构建分子遗传进化树,使用DNAStar软件分析其跨膜结构、信号肽、B细胞抗原表位等。结果 阿拉山口口岸1.57%的野鼠感染多房棘球蚴,其线粒体 ND1基因全长894 bp,编码297个氨基酸,与日本的多房棘球蚴AB018440和AB720065同源性最高,为100%。结论 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野鼠存在多房棘球蚴感染,其序列信息为该地区多房棘球蚴的科学监控提供依据。

2016, 27 (5): 481-48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15
DNA条形码技术在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阿拉山口地区鼠类鉴定中的应用
王安东, 尹小平, 田延河, 梁臻, 巴特, 张江国
摘要302)      PDF (1268KB)(816)   

目的 以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地区常见鼠种为研究对象,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鼠种。方法 2013-2014年在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地区采集鼠类样本,形态学鉴定完毕后提取鼠肝脏DNA,用PCR方法扩增线粒体COⅠ和 Cytb基因,进行测序及Blast分析,使用Mega 6.0软件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 共采集鼠类样本4属7种382只,COⅠ和Cytb 基因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符。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可对鼠类进行有效的鉴定,为口岸快速准确地识别宿主及监控外来医学媒介生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6, 27 (5): 459-46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09
新疆北部干旱区湿地蚊类物种多样性的水平分布及与气象因子关系
李海龙, 袁江玲, 张桂林, 郑重, 尹小平, 孙响, 刘晓明
摘要311)      PDF (2255KB)(807)   

目的 调查和分析新疆北部边境干旱区主要湿地蚊类多样性沿纬度梯度的分布及与重要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CO2灯诱法, 对新疆北部边境干旱区5个主要湿地蚊类进行调查取样, 测定蚊类的α多样性、β多样性随纬度梯度的变化情况, 并应用冗余分析法对气象因子与物种多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共捕获蚊类20 731只, 隶属5属16种, 刺扰伊蚊占捕获总数的55.98%, 是新疆北部干旱区湿地的优势蚊种;由南向北, 5个湿地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8、11、5、9和8,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3、1.11、0.24、0.57和0.35, Pielou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9、0.46、0.15、0.26和0.17;相邻湿地间Cody指数分别为5.5、4.0、2.0和2.5;排序分析前4个排序轴特征值分别为0.510、0.256、0.142和0.078, 气象因子与物种多度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999、0.995和0.996, 前4个排序轴蒙特卡洛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刺扰伊蚊是新疆北部干旱区湿地的优势蚊种, 新疆北部干旱区湿地蚊类α多样性、β多样性随纬度升高总体上呈下降趋势、γ多样性变化不明显。排序分析结果显示, 降雨量对新疆北部湿地蚊类群落结构和分布影响最为重要, 其次是气温和日照时数, 说明新疆北部边境干旱区5个主要湿地蚊类多度是多种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2015, 26 (5): 458-46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5.007
新疆北部边境口岸大沙鼠种群分布特征及活动规律调查
尹小平, 田延河, 骄娃, 阿布都·扎伊尔, 陈胤瑜
摘要339)      PDF (406KB)(792)   

目的 掌握大沙鼠的分布特征及活动规律, 为提高疫情监测水平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弓形夹法昼夜捕鼠, 单只装袋, 送实验室梳检体外寄生物进行鉴定;路线洞群法调查大沙鼠种群分布, 观察活动规律及综合分析。结果 在新疆北部边境11个口岸中5个有大沙鼠分布, 从新疆最西端, 东经80°37', 北纬43°40'的都拉塔口岸到东经82°48', 北纬46°41'的克图口岸, 特别是阿拉山口及两翼区密度最高, 在新疆东部东经93°20'31", 北纬44°14'32"的老爷庙口岸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沙鼠分布区。发现大沙鼠不仅与野栖鼠类混居, 也与家栖鼠类、媒介交换转移。在大沙鼠分布口岸平均捕获率为3.2%, 染蚤率为89.6%, 蚤指数为14.0, 在中哈边境地区大沙鼠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臀突客蚤, 而在东部中蒙口岸为簇鬃客蚤。同时调查了大沙鼠年度季节性、日间活动规律, 洞群、筑巢、栖息、觅食特征等。结论 大沙鼠是中哈、中蒙口岸周边地区的优势种, 根据分布特征和活动规律, 为指导、提高疫情监测水平提供了基础资料。

2015, 26 (2): 196-199.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24
中哈边境口岸地区野生动物感染多房棘球蚴的流行病学调查
尹小平, 田延河, 骄娃, 张江国, 阿布都·扎伊尔, 陈胤瑜
摘要370)      PDF (1680KB)(742)   
2013, 24 (4): 366-366,369.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4.028
中哈边境区鼠疫疫源地大沙鼠种群密度调查与疫情风险分析
尹小平, 彭定希, 骄娃, 田延河
摘要649)      PDF (914KB)(732)   
目的 掌握中哈边境口岸大沙鼠种群密度分布动态特征,为监测及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在鼠疫监测点采用生态学路线洞群法调查大沙鼠种群密度、生境分布;用间接血凝试验、反向血凝试验、ELISA、四步分离法进行鼠疫血清F1抗体、抗原及病原体检测。 结果 大沙鼠种群在边境口岸四大生态区洞群平均覆盖率为29.7%,洞群密度8.9/hm 2,洞群栖息率33.2%,鼠密度10.5/hm 2。大沙鼠在入境通道的传入,边界的迁入、窜出,构成疫情传入的因素。 结论 新疆中哈边境区大沙鼠种群密度高,应高度警惕大沙鼠鼠疫疫情发生。
2012, 23 (4): 341-344.
2009年阿拉山口口岸蜚蠊种群调查
尹小平, 叶志辉, 彭定希, 骄娃, 刘文平, 阿布都·扎伊尔
摘要1242)      PDF (907KB)(777)   
2011, 22 (4): 399-399.
阿拉山口口岸灭鼠效果回顾性分析及鼠情反弹监控的探讨
尹小平, 叶志辉, 彭定希, 骄娃, 刘文平, 阿布都·扎伊尔
摘要1325)      PDF (900KB)(801)   

目的 总结、评价灭鼠效果、经验和教训,为持续巩固灭鼠成果及鼠情反弹监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自2005年开始,在口岸城区、郊区及野外阳性点区连续5年的灭鼠、灭蚤,在城区用溴敌隆毒饵,在郊区和野外用人工捕获法、堵洞、投磷化铝和建立砖制溴敌隆毒饵站隔离防护带;将5年前、5年间和5年灭鼠后的鼠情监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2009年在口岸城区鼠形动物密度由5年前的9.0%降至 0.2%,褐家鼠密度由20.0%降至0,染蚤率由93.3%降为0,印鼠客蚤指数由16.27降为0,原有的优势鼠种及媒介印鼠客蚤现已消退,鼠形动物密度是口岸开放20年以来的最低;在郊区灭鼠区鼠形动物密度由6.0%下降到3.0%,野外阳性点大沙鼠密度也由原来的9.0只/hm2下降到2.3只/hm2结论 当前口岸灭鼠措施、技术和药物有效,消除了口岸鼠疫疫情发生的潜在风险;为巩固成果、监控鼠情反弹隐患,探讨了创建口岸鼠防安全五道防线屏障建设。

2011, 22 (3): 269-272.
臀突客蚤重要生态学调查与流行病学意义的探讨
尹小平, 叶志辉, 彭定希, 骄娃, 张江国, 阿布都·扎伊尔
摘要1118)      PDF (943KB)(1186)   

目的 掌握大沙鼠鼠疫主要传播媒介臀突客蚤的生态学动态规律,为防治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 在口岸鼠疫监测区采集鼠、动物体蚤,洞干、洞口蚤,镜下观察孕蚤数量,将年度内逐月采集的鼠体、洞口洞干、孕蚤数的优势蚤种经鉴定、分类后绘制成臀突客蚤季节消长图。结果 臀突客蚤不仅在野外、郊区,而且在口岸城区均有分布。是大沙鼠的主要寄生蚤,占采蚤总数的66.3%,也是该区多种啮齿类和野生动物的次要蚤种。臀突客蚤鼠体蚤密度高峰在4月,蚤指数为12.87,其他各月也有臀突客蚤分布。洞干、洞口游离蚤密度高峰在7月,蚤指数为1.70。臀突客蚤雌性在3-9月为繁殖产卵期,但高峰在4-6月,占全年孕蚤数的68.3%。结论 臀突客蚤是中哈边境口岸周边四季均能生存的多宿主、广泛分布的蚤种。该蚤不仅能自然感染鼠疫菌,并可叮人吸血。在鼠体蚤、洞干、洞口游离蚤高峰期应高度警戒,以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2011, 22 (2): 124-127.
臀突客蚤叮吸人血的补充实验
尹小平, 叶志辉, 彭定希, 骄娃, 叶瑞玉, 黎唯
摘要1055)      PDF (916KB)(819)   
2011, 22 (1): 79-79.
阿拉山口口岸地区蜱类区系调查及宿主动物染带关系监测分析
尹小平,叶志辉,骄娃,马东虎,张江国,阿布都·扎伊尔
摘要1499)      PDF (962KB)(963)   

目的 查清口岸地区蜱类本底种群构成、分布特点及与宿主的寄生关系,监测蜱类跨界动态信息,为识别外来物种、传疫情况提供基础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1-12月主要在口岸地区鼠疫监测点范围内,用人工诱捕法、布旗法,在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小型哺乳动物、洞穴中采集蜱类,将优势种群进行病原体监测。结果 经一年的调查,采集蜱类1科5属8 种1780 只,其中包括进口牛皮中采集的334只蜱。优势种为亚洲璃眼蜱,占78.8%。该蜱除城区外在各监测点均有分布,也是寄生在家畜、小型哺乳动物体表的重要种类。常见种有银盾革蜱、残缘璃眼蜱、盾糙璃眼蜱、短垫血蜱,前3种是寄生在牛、羊、马、骆驼等体表的常见种,后1种是寄生在虎鼬、大耳猬等野生小型动物的常见种。稀有种有雷氏硬蜱、血红扇头蜱,常寄生在狼体表、鼠洞等。罕见种为短小扇头蜱。在进口牛皮中采集蜱类334只。结论 经过一年的调查,初步查清了口岸地区蜱类媒介本底的种群构成、分布数量、季节消长及与宿主的染带关系,进口牛皮染蜱的动态信息,为防治疫病疫情、蜱类媒介的传入传出打下了基础。

2010, 21 (4): 375-377.
2008年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情监测结果及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尹小平1,叶志辉1,骄娃1,马东虎1,郭刚1,阿布都·扎伊尔2
摘要1274)      PDF (480KB)(868)   

目的 掌握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情近况及疫情动态变化,为预警、预报、防控提供新的信息。方法 在口岸城区、郊区、野外15个不同生境监测点布夹、布笼捕鼠,探洞、采集体外寄生虫进行分类鉴定,取血、脏器用微量法进行鼠疫F1抗体、抗原检测,对阳性结果用试管法复判。结果 2008年在口岸地区捕获小型哺乳动物4目6科10属13种599只,年平均捕获率2.8%,其中城区捕获率为0.5%,郊区2.1%,野外4.6%;小家鼠为城区优势种,大沙鼠为郊区、野外的优势鼠种。采集蚤类6科12属17种6050匹,臀突客蚤为优势蚤种。采集蜱类 238只,螨类23只。血清学检测F1抗体873份,抗原548份。从入境交通工具中查到夹带的啮齿动物4批、犬类尸体1批、蜱类3批338只。结论 2008年口岸城区鼠密度降至历史最低。大沙鼠在郊区、野外均为优势种,臀突客蚤为主要传播媒介,预示大沙鼠鼠间疫情没有停息,入境交通工具夹带媒介生物种类多,存在传疫风险。

2010, 21 (2): 134-137.
臀突客蚤的生活史及其叮吸人血试验
尹小平1,叶志辉1,叶瑞玉2,骄娃1,马东虎1
摘要1083)      PDF (814KB)(1049)   

目的 观察新疆大沙鼠鼠疫媒介蚤臀突客蚤(Xenopsylla minax Jordan,1926)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的生活史周期及该蚤是否能吸食人血。方法 将采自新疆托里县玛依勒山谷地大沙鼠体的臀突客蚤养于小白鼠体。采用普通基础法和3龄成熟幼虫及蛹在平皿中培养2种方法,在18~24 ℃,70%~90% RH条件下饲养观察。用羽化1~3 d的空腹子1代成虫在4人前臂及脚踝皮肤上做叮人吸血试验。结果 卵期10~11 d,幼虫期18~19 d,蛹期10~12 d,孕卵期2~3 d。从成虫产卵到子1代成虫产卵共经历40~45 d。34匹受试蚤(15♂♂,19♀♀)中有18♀♀吸人血,15♂♂和1♀不吸人血。结论 臀突客蚤在上述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历经40~45 d。子1代雌性成虫几乎均能吸食人血,而雄性则未见吸食人血。

2010, 21 (1): 61-62,74.
新疆不等单蚤生活史的实验室观察
尹小平1,叶志辉1,叶瑞玉2,马东虎1,于心2
摘要1225)      PDF (300KB)(1000)   

【摘要】 目的 观察新疆不等单蚤在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活史。方法 将采自乌鲁木齐市褐家鼠体的不等单蚤(6♂♂、7♀♀)在实验室内以小白鼠为供血动物进行人工饲养,在室温24~26 ℃、RH 80%~90%条件下,采用普通基础法和3龄成熟幼虫及蛹在平皿中培养2种方法观察生活史。结果 不等单蚤卵期4 d,幼虫期8~10 d,蛹期5~8 d,孕卵期3 d,故从成虫产卵到子代成虫产卵共经历20~25 d 。结论 不等单蚤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一个世代)需20~25 d,与以往报道结果基本相似,但观察到了孕卵期。

2009, 20 (5): 445-446.